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2015/7/12 歌詠週報

各位親愛的家人 收信平安:

1. 今日練詩曲目:求作遠象、「奧妙與尊榮」—絢爛的聖誕。

2.  感謝弟兄姐妹參與 7/12 主日國語崇拜第一堂獻詩,求 主記念弟兄姐妹在聖樂事工所擺上的一切並賜福弟兄姊妹恩上加恩,力上加力。

3. 下週 7 / 19 (日) 13:20 於205 教室練詩,提醒攜帶 2015 (2) 歌詠樂集—「我寧願有耶穌」、「奧妙與尊榮」等詩歌,謝謝。

4. 2015 年聖樂哲學講座— Dr. Billy Kristanto
從聖經觀點看基督教聖樂 Church Music from Biblical perspective—

一、Th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worship
a. Worship as response to God's initiative
b. Giving the best to God
c. Worship and the chief end of humans— The chief end of human life is to glorify and  enjoy God forever.
d. The role of music in worship.
e. Affection—The word "affection" is used in the Gospels to describe Jesus compassion (e.g., Matt. 9:36; 14:14). It indicates deep emotion 我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
f.  Understanding 悟性—(林前 14:15 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
g. Music consumed in everydayness (of worship)—教會音樂是日課聖樂。
    ☆ A heart that gives the best to the Lord.
    ☆ Send church members to study church music.

二、Dr. Billy Kristanto 是由雅加達印尼歸正福音教會按立的牧師。他曾分別在柏林、海牙、雅加達及海德堡攻讀早期音樂及神學。2009年順利通過口試,取得海德堡大學音樂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從宗教改革音樂美學觀點看1600-1750年代德國的詩篇51篇音樂作品〉,2011年又取得系統神學博士,專攻〈唯獨上帝的榮耀:從約翰加爾文的思想看神的榮耀〉。二天的講座他多次提到宗教改革時期,兩位最重要的改革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歸正神學」以及詩歌「上主是我堅固保障」,剛好手邊有唐崇榮博士思想叢集之神學系列著作,均有講述,藉此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樣大家比較能融入講員Dr. Billy Kristanto 上述有關聖樂所提的重點—

☆ 馬丁路德生平簡述—(Martin Luther, 1483-1546)宗教改革運動發起人。是傳道人、神學家,也是聖詩作曲家。強調救恩不是以行為或功德換取,完全來自神的恩典,藉著在基督裡的信心而得。路德將拉丁文聖經譯成德文,對德語統一起了關鍵作用,並成為標準德語的基礎。路德開崇拜中會眾齊唱聖詩之風,其創作亦由巴哈清唱據 BWV7、孟德爾頌第五號交響曲引用。
馬丁路德生於德國的艾斯勒本(Eisleben),他的父親翰斯(Hans),在銅礦工作,自己有冶爐,雖然說不上富有,但家道小康,能夠送兒子馬丁路德去厄福大學(University of Erfurt),盼望他成為律師。路德曾在麥丁堡(Magdeburg)共同弟兄會的學校求學,後被送往埃森納(Eisenach)修習高級拉丁文。
1502年,馬丁路德從厄福大學畢業,原本打算照著父親的意思繼續攻讀法律,卻因一連串突發的事件,改變了他的方向。1505年,他在行近(Stotternheim)時,險些被閃電擊中,他在危急之餘,向父親的守護聖人安妮(St. Anne)發願,只要大難不死,就願意成為一名修士。兩星期後,在父親嚴厲的反對下,馬丁路德加入了當時修院團體中,最嚴謹清貧的奧古斯丁修道會。然而孩童時代的迷信,加上對煉獄的恐懼,馬丁路德的修道生活一直掙扎在苦修與贖罪之中,盼望得到神的赦免。
1510年至1511年間,馬丁路德探訪羅馬,企圖從這個宗教的中心得著真正的平安,然而神職人員的奢華與腐敗,只是讓他更加的失望。正當他在羅馬,虔誠的跪爬耶穌曾經走過的木階,盼望脫離煉獄的苦刑時,聖經的話對他發出亮光:「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返回德國後,在恩師施道比次(Johann von Staupitz)的介紹下,前往威登堡(Wittenberg)大學任教,並繼續攻讀神學博士。並且於1512年,完成學位,成為威登堡大學的聖經教授;後來接替施道比次為主任教授,一生事奉,直到他離世前不久。
1513至1516年間,馬丁路德開始講授詩篇、羅馬書、加拉太書等聖經書卷。馬丁路德自述:「從此,我覺得自己獲得新生...整本聖經以全新的面貌向我展開,我瀏覽聖經,到處都有類似的話語。」路德發現,人的得救並非倚靠行為,乃是藉著信神的話,並信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馬丁路德觀點的來源,除了出自聖經本身外,也受到共同弟兄會和恩師施道比次(Johann von Staupitz, 1460-1524)影響。他們的著作及教導,使馬丁路德從對神律法的外在恐懼,轉到對其恩典的主觀經歷,而發展出了「唯靠聖經」(sola scriptura)、「唯靠信心」(sola fide)這兩個宗教改革的主要觀點。儘管馬丁路德為主所用,結束了長達一千年的黑暗時期。然而他的為人和其改革運動一樣有其缺陷,且留下了許多爭議。馬丁路德曾形容自己「粗野、狂暴、激烈、好戰」,認識馬丁路德的人都知道,他不僅脾氣火爆,從不讓步,還嗜好啤酒。他晚年在威騰堡時,不僅稟性不穩,喜歡攻擊別人,談話瑣碎,常徘迴於謙虛與勇猛之間。馬丁路德雖提出「因信稱義」、「唯靠聖經」這兩大宗教改革的柱石,但也曾為「聖母瑪利亞頌」(Magnificat)作註,稱馬利亞為基督之母,並承認聖母和聖人代禱的功效。在馬丁路德與慈運理的聖餐之爭上,也見出其剛愎、不認輸的性格。據說馬丁路德與慈運理會面時,慈運理要與馬丁路德握手,馬丁路德卻不肯伸手相握。在雙方無法就聖餐意義達成共識時,馬丁路德拒絕協調,在桌上留下了「這是我的身體」這處經文後,便憤而離席。使得改革宗的聖餐儀式,並未完全脫離羅馬天主教的影響。此外,在逼迫重浸派信徒的事上,路德也與向來敵對的天主教聯手。當時有句通俗的諺語說:「那些要受浸的,就讓他們浸死。」結果許多重浸派領袖都被投入河中浸斃...由此可見,神所使用的僕人,亦有其人性的軟弱。儘管神總是越過人的軟弱來使用人,但這些個人的難處,至終卻成了工作上的難處,也成了神在其身上繼續往前的限制。
1517年馬丁因當時教會的腐敗,他列出九十五條弊端與教皇及教會領袖爭辯長達三年之久,1520年被羅馬天主教會逐出。 當時有許多人隨從他的宗教改革。馬丁路得認為人應當用普通文字讀 神的話(聖經),用通俗易懂的詩歌向 神講話。 第一本聖詩集在1524年問世,這本詩集只有八首聖詩,其中四首是馬丁路得寫的,但傳詠歐洲,到處可聽到有人在唱。 後來他又寫了多首,當時他被稱為「威登堡的夜鶯」。
1534年,馬丁路德完成了《希伯來語經卷》的翻譯工作。他精於翻譯之道,能保留原文的風格,節奏和諧,且措辭得當,結果翻出來的聖經譯本,平民百姓都能看懂。談到翻譯的原則,他寫道:“我們應該跟家裏的母親、街上的孩童、市集的平民聊聊天,然後用他們能懂的文字去翻。”馬丁路德翻譯的聖經為德語書面語奠下了規範,並為後世普遍採用。
馬丁路德認為音樂僅次於神學是上帝賜給人類最大的恩賜,因此身為上帝的管家應該創造音樂,用音樂來敬拜、來感謝及讚美上帝,事實上路德把聖詩視為對上帝信仰的回應,他認為崇拜中的音樂絕對是需要的。因此他鼓勵同工寫作詩歌;他自己創作了幾十首,其中這首「上主是我堅固保障」作於1529年,取材於詩篇46:1-3「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歌曲也是他作的,他自己從這首詩中得到很大的鼓勵。 全德國人人都會唱這首聖詩,兵士們在前線時更不停地唱著,人們稱這首詩為「宗教改革的馬賽曲」,在納粹統治前的真正「德國的國歌」。 這首詩有六十五種英譯,英國人認為卡萊爾 (Thomas Carlyle)的譯文最完善,美國聖詩集則是海琦(Frederick H. Hedge)的譯文最通用。馬丁路得一共作了三十一首聖詩,其中有一首「馬槽之歌」(Away in a Manger)是在1530年聖誕節時寫給他小兒子約翰,迄今兒童們都愛在聖誕節時唱這一首聖詩。

☆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宗教改革運動領袖。是神學家也是傳道人,其著作《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為基督教核心教義(Protestantism)奠定了重要的神學基礎,對宗教改革運動穩定發展影響最鉅。他的主張在多數正統教會的神學中持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加爾文承繼奧古斯汀(Augustine of Hippo)傳統。他強調恩典和神絕對主權的信仰,認為救恩完全是神的揀選及聖靈工作的結果。直到今日,歸正宗(或譯改革宗;「歸正」Reformed 就是歸回正統信仰—把人帶回原先正統的信仰裡)及長老制的眾教會仍以加爾文作為他們信仰告白的主要詮釋者。手捧著心獻給上帝是加爾文用作個人徽印的圖像。加爾文用這個標誌表述他的座右銘︰「主啊!我將我的心獻給祢,是及時地、真誠地!」(拉丁文:cor meum tibi offero domine prompte et sincere) 直至今日,世界各地的歸正教會、機構,及加爾文主義的追隨者,仍沿用此圖像(單或雙手捧心)作為他們的識別標誌。
加爾文於1538-1541年,在馬丁路德門下受教三年之久,型鑄了他的思想。布瑟則於1548年,到了英國,他一生的末後三年,在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 任教授;劍橋產生了很多英國清教徒。
約翰.加爾文在世沒有享受到什麼歡樂,也沒有成全他自己原先的願望,原本他是一位很孤獨、很冷靜、很普通的人,但是,他把自己獻上為神而活。他沒有馬丁路德的熱情、沒有慈運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的激昂,然而他卻具備有條不紊的理性功能,篤定安靜的心靈,堅強不妥協的意志,周密、清晰而又流暢的述說恩賜,把基督教當信的是什麼、基督徒當知的又是什麼、一一
詳述、力求完備、毫不鬆懈,他奮鬥堅忍的精神、倚靠上帝的心志,成為歷世歷代所有跟隨主的人,一定要在基督裡效法的模範。

5. 祝福 七月份壽星—文靜,生日快樂,福杯滿溢,主恩永偕。

****************

6.  2015 年 9 月 5 日 (六) 聖樂營活動——烏來教會泰雅爾中會、內洞森林步道等地,詳細活動內容請參閱所附上的 Word 檔說明,行程簡述如下:
☆ 報名費用—成人:350元,小孩:150元 (12 歲以下)
☆ 集合地點:懷恩堂大門口,07:30 AM 準時出發。
☆ 09:00~11:00【內洞森林步道】
☆ 11:30~13:00【烏來那魯灣溫泉渡假飯店】
☆ 13:30【泰雅爾教會詩歌練唱】「奧妙與尊榮」—詩歌練習。

☆ 請於7月19 日前繳交報名表及費用,並利用附上的 Word 檔填妥個人資料回傳給我,請大家踴躍參與,謝謝。

****************

7. 請持續為以下聖樂事工、主內肢體守望代禱—

☆ 請為 2016 新年度歌詠詩班長、司庫,求 主預備合適人選代禱,並求 主賜福歌詠詩班未來的服事,榮 神益人。

☆ 2015 / 11 / 29 (日) 第五週早、午堂獻詩。
☆ 2015 / 12 / 20  (日) 聖誕節聯合詩班獻詩—歌詠詩班負責。

**************
『你們以祈禱幫助我們,好叫許多人為我們謝恩,就是為我們因許多人所得的恩』

☆ 請假的家人,願主賜福與你,擴張你的境界,常與你同再。

淑惠

沒有留言: